行业新闻

旅英华人:春节是剪不断的“中国结”

2013/2/21

    据法国《欧洲时报》英国版报道,春节所有中国人在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,对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来说,春节的意义更加重大,无论走到天涯海角,无论在外漂流了多少年,春节从来都是他们剪不断的“中国结”。蛇年春节来临之际,记者采访了华人华侨、留学生等不同身份的在英华人,讲述他们各自的过年故事。

 

    向世界呈现一场精彩的庆典

 

    陈惠明的蛇年春节注定要在“战斗”中度过了。身为伦敦华埠蛇年新春庆典舞台总监,在大年初一当天的庆典中,他要在所有的场地巡视,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,直到活动结束。

 

    从小就喜欢热闹以及文艺活动的陈惠明,在30多年前伦敦华埠开始有新春庆典活动时,就参与了策划。他依然记得1978年第一次春节表演的情景,由于条件有限,唐人街的小舞台上,表演的节目只有武术以及广东京戏等地方特色节目,而舞台之外的节目也只有舞狮。“虽然节目又少又简单,但人们还是很开心,因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,终于可以感受到中国年的气氛了。”

 

    30年来,陈惠明见证着伦敦唐人街的一步步繁华,也历经着春节庆典规模的一次次扩大。表演的舞台从唐人街扩展到周围的莱斯特广场和特拉法加广场;游行庆典的场地也走出唐人街,甚至邻近的几条街道都要封路;观众也从一开始的几千人到现在的几十万人。

 

   “现在的规模至少是当时的十几倍,还有国内来的团队参与其中,伦敦政府也越来越支持负责周边的治安活动,我们也积极的吸纳英国主流演员参与。我们不仅要给英国人看,也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,我们海外华人的力量在不断提高,我们有能力举办这样一场盛大的庆典。”陈惠明兴奋地表示。

 

    会把中国文化传播给下一代

 

    大红的灯笼、热闹的锣鼓、美丽的窗花、丰富的美食,北方人习惯用这样丰盛的春节来庆祝他们一年的丰收。Sandy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传统的东北家庭,而她20岁以前的春节记忆就一直是这样一幅热闹红火的景象。

 

    后来出国留学,辗转美国、比利时等地,春节在Sandy的生活中开始逐渐的淡化。与华人生活圈脱节的她,甚至有时忘记了春节是哪一天。“当时网络不发达,信息也不畅通,全班同学只有两个中国人,那次我们一直到春节结束后两天才知道已经过了,又重新补上。”Sandy感慨地说。

 

    7年前,她与丈夫到英国定居,后来又生下宝宝。伦敦愈来愈浓的中国新春气氛也感染着这个跨国家庭,Sandy经常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她的家人分享。“今年我会带孩子参加两个伦敦华人举办的庆祝活动,让她多接触,我希望我的孩子能传承中国文化。那些习俗仪式不一定要遵循,但是一定要知道和了解,不能忘了根。”

 

    春节一定要看春晚

  

    在叶歆的童年记忆中,春节代表着温馨的年夜饭,震耳欲聋的鞭炮,厨房里一盘盘热气腾腾的水饺,兄弟姐妹欢聚一堂。她这辈子都忘不了大年初一早上起床后,空气中到处都飘荡着鞭炮的火药味,还是小孩子的叶歆总觉得这个味道就标志着新年的开始。

 

    12岁时,叶歆跟随爸妈远离家乡来到英国,而她的新年记忆也从那时起发生了变化。在英国经历了中学、大学、毕业工作,虽然每年的春节一家人也都在一起聚餐,但儿时那种浓浓的年味儿却再也没有找到过。

 

    “每年的春节,除了伦敦最有气氛的唐人街,就很难有过年的感觉。而且每年农历春节,英国都不是假期,都要考试或者工作,很难有节日的轻松心情。”叶歆说。

 

    由于缺乏气氛,观看“春节联欢晚会”变成了叶歆春节的必备活动,她甚至比在中国的时候更认真的看春晚。“刚到英国的时候网络也没有这么发达,综艺节目也没有现在多,一年跟中国最息息相关的就是‘春节联欢晚会’,看到那些熟悉面孔,曾经一度让我感动到流泪。我们一家人在英国一起看春晚表演,是这么些年从来都不变的春节活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