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六,我一如既往到邻近的咖啡店用早餐,中午时分斜过马路,到新开的购物中心——这座“怪兽大楼”的修建,我两年以来都在关注,如今已盖好,敞开大门迎接第一批好奇的顾客。
坦白说,我对大楼的最后形状,还是有点失望,结构已没有建筑期间那样的错综复杂。从外边的楼梯往上爬,却感觉两边的人造瀑布及绿化,颇为令人悦目。楼上的剧场尚未开放,下边三层的购物中心却已开门,数十家商店与餐厅欢迎着顾客前往探索。
对购物有恐惧感
购物中心,对我而言原来是很陌生的事物。欧洲古老城市的商店,都在街道的两旁,我家乡全市也只有两家百货公司。来到亚洲以后,我才开始明白,所谓购物中心到底为何物。而在新加坡,各种大小商场,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成分。每逢周六周日,全国各地的购物中心,像磁铁一般地吸引男女老少,一家人带上小孩女佣,都去临近的商场,或者到乌节路的大型购物中心玩。
在德国我若要买东西,都是从百货公司的门口起一路小跑,直接抓到我需要的物品,然后跑柜台付钱,全过程一般都不会超过五分钟。须要承认,对购物的这种反感,恐怕很难能做资本主义社会的好公民;大家若这样的话,我们的经济早已崩溃。
刚来到新加坡,我则强迫自己,每两周要在周末去Vivo City,学会欣赏商场的环境,尝试消费的快感。我这种“锻炼”,可算是半成功的:我虽然没成为激情的消费者,但起码失去了对购物中心的恐惧。
世俗生活中心
新加坡的购物中心样式甚多。从30多年前建起的老式商场,到偏远地区以连锁店为主的商场,再到市中心区最繁华的大型商城,都有不同的气氛,但同样成为世俗生活的中心。吃饭与购物,和朋友逛商店或跟家人用餐,各处的大小新旧商场,为众人提供一种第三空间。
新加坡有多少购物中心?我不敢猜测;商场虽然为数甚多,但令人惊奇的是,新的商场还是不断地开门。前年乌节路新开的巨型商场,有一阵子大家都在谈,我同样也去看看,但不是很喜欢:人太多,建筑如同迷宫一般,空间过于拥挤,再加上四层商场都在地下,没有窗户,有令人窒息的感觉。去了两三次之后,我便没有再去。
相比之下,“怪兽大楼”中的商场舒服很多,中央有露天空间,四面开放,有自然的光线,自然通风,感觉清爽亲切。只不过,我对这座新商场的地理位置有点担心:波那维斯达站一旁,住宅区并不多,除了这座大楼以外也并无其他吸引人流的景点。我去的时候,是周六中午,顾客不能算少,但对于刚刚新开的商场来説也不是很多。这座购物中心,能赚钱吗?然而,我这种忧虑,可能也多余——商场在新加坡,能不成功吗?